《湖北农业科学》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农业科技期刊助力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践探析——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0
 
农业科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从2004年起,党中央连续13年以“三农”为主题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并对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2015年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湖北农业科学》创刊于1955年,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主管、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地域性特色突出的农业科技期刊,在办刊历史上为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农业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农业科技期刊是中国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等国家战略层面上重要的知识组织平台。由于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携带方便、查阅便利等优势,现在仍然是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生产经营等方面从业者获取目标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1],也是在传播学上记载、报道、传播、积累农业科技创新知识的主要载体,更是出版行业里受众接受率较高的载体之一[2],农业科技期刊还是农业各学科科技信息的交换中心,是交流学术思想、示范创新方法的前沿阵地。农业科技期刊在促使知识扩散、转移和传播的同时,还起着指导实践、科技咨询、成果转让和技术中介的作用,它在启迪、支持和引导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已成为推动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3]。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更好地服务“三农”,《湖北农业科学》充分发挥期刊的品牌效应,积极传播现代农业科技知识,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为湖北省“三农”建设和助力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支撑。 1 围绕农业科技创新,转变期刊运营模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北农业科学》围绕主管单位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工作,转变思路、拓宽视野,充分发挥期刊的品牌效应,大刀阔斧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为服务农业科技创新苦练内功;以创新期刊运营模式为突破口,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破除制约服务创新的约束,破解困扰期刊提高办刊质量与提升经济效益难于同步的瓶颈,以实现期刊的良性运营为服务创新的推动力,从而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出版保障。 1.1 集群发展,整合资源开门办刊 由于农业生产在地域上的特异性,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办有后缀“农业科学”或“农业科技”的科技期刊,它们内容相近,同质化明显,各期刊之间争稿源、争广告、争作者、争读者的竞争异常激烈,互相牵制、互相影响的局面形成了出版界一大怪圈;而期刊走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绕开怪圈的有益尝试。已有实践证明,组建期刊出版集团(群),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施整合,集中人、财、物力量办刊,对编辑、出版、发行、广告各环节统一管理,实行规模经营,将有效增强期刊的综合实力,有利科技创新的实施[4]。因此,《湖北农业科学》结合自身实际,将 《湖北畜牧兽医》、《农家顾问》、《农业经济与科技》4家农业科技期刊集合在一起,组建了一个以《湖北农业科学》为龙头、具有区域性农业特色的农业科技期刊群,以集群的优势与实力去面向市场,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所以农业科技期刊更要依托各类相关的社会资源来保障运行,整合业内具有广泛号召力的社会力量,建立在行业内影响力强大的编辑委员会,将促使农业科技期刊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汇集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权威与年富力强的学术精英,组建了刊物的学术指导机构——编辑委员会。现在编辑委员会成员中有院士5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著名学者50余位,再加上知名农业企业家的参与,不仅为《湖北农业科学》构建大农业权威信息发布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大大提高了学术影响力;而且深度疏通了稿源渠道,迅速增加了办刊投入,广告和发行也随之显著改变,自身的经济效益上了一个台阶,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为期刊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期刊有效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打下了雄厚基础。《湖北农业科学》目前已有稳定的主(协)办单位40余家,并且有企业参与办刊,争取到的办刊经费逐年增加;还融进了管理、资金和先进的办刊理念,使期刊的运营搭上了创新的快车。同时,通过与多家科研院所、专业学会、农业企业等单位合作出版专(增)刊以及通过与广告公司合作开展广告代理、特约编委征集、诚信企业展示等活动增加创收渠道。现在《湖北农业科学》刊群的创收规模已经数倍于事业拨款,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1.2 创新思维,大力拓宽发行渠道 出版物只有扩大发行量才能提高刊物的社会影响力,而当前农业科技期刊由于受众为弱势群体,加上专业的局限,造成纸质本发行量普遍偏低,发行渠道主要依赖邮局系统,因此拓宽发行渠道是农业科技期刊长期以来所面对的难题。《湖北农业科学》在保持传统主渠道发行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大力开发辅助发行、自办发行等方式,做到多渠道发行,先后采用:①借力主办单位的影响,由主办单位牵头发行、编委宣传带动发行;②借助增刊发行,每辑增刊由委托单位在计划印数基础上适当增加30%~40%的印数,并交由委托单位发行;③结合主管单位在农村基层建设的27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工作,每期都向各专家大院交付一定数量期刊,供专家大院开展围绕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专题宣传活动、农事讲座等工作之需;④积极参与各级政府举办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宣传日、科技扶贫、小康工作队、抗震救灾、机关干部进村入户、科技县(市)长选派、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湖北省农业“三万”等活动,并在活动中扩大《湖北农业科学》的发行;⑤借力企业广告的刊登、企业新产品(种子、种苗、种畜、种禽)推广发布会或拍卖会等企业营销活动,由企业领衔推广宣传,与合作企业合作发行;⑥满足作者需求,为每一位作者提供文章单行本,既降低了成本,又扩大了发行。通过这些发行方式,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同时提高印刷质量和投递时效,加强配送服务实效,密切与作者、读者关系,使发行量逐步上升。 1.3 管理创新,注重新型人才培养 随着刊群的建立,催生了期刊管理变革的需求,原有的内部管理制度已不适应新业态的发展需要,所以管理创新便成为刊群寻求发展的中心任务。从2008年开始,《湖北农业科学》先后进行了变更刊期、改版扩版、改进装帧质量、调整编委会、制(修)订各项管理制度等多项变革,使得《湖北农业科学》的出版周期大为缩短,信息密度迅速提高,出版时滞有效降低,办刊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为了使内部改革具有制度保障,先后完善补充了多项管理制度,并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倡导按劳分配,加大内部分配的差距,打破“大锅饭”的旧习,做到奖勤罚懒、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员工通过诚实劳动,收入上能够超过社长、主编。通过这些改革,编辑的月收入达到了改革前的1~2倍,贡献大的编辑年终效益工资可达到一般编辑的1~2倍。同时,刊群以人为本,改变传统的经验型、计划型、单一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树立人才资源是创新基础的新理念,因为期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期刊的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复合性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夯实期刊工作助推科技创新的基础[5]。为此加强全体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鼓励编辑积极参加有关的学术会议,及时掌握业内趋势动向,综合提升编辑人员把握出版形势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创新谋划的能力、开展编辑学研究的能力、驾驭互联网技术的能力。从2004年开始,刊群先后引进了10位具有农业教育和出版专业学位背景的研究生充实到责任编辑队伍中来,并鼓励年轻编辑到有关高等院校出版专业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积极选拔懂经营、善管理的年轻编辑进入管理层。目前已组成相对合理的编辑团队梯队,共有博士2名、硕士9名,高级职称7名,学科方向基本涵盖了农业科学各个专业以及出版编辑领域,大多数责任编辑都具备出版职业资格。在管理上实行编辑岗位聘任制,建立起合理、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配套实施定岗定酬的岗位薪酬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岗位责任感;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及时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从而大大增强了编辑们的使命感和事业心,使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性思维得到了充分表达,为保持期刊的改革活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湖北农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更为期刊出版助力农业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发挥期刊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一种没有参照的全新探索,因此创新过程的不可预测和风险大小无法测度,为此就要获取及时、全面、准确的知识信息来启迪创新思维、引导创新方向,而科技期刊也就在此对科技创新产生保障知识信息需求、引领创新方向选择、支撑科学决策论证等基础性作用[5]。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利用出版优势更好地引导创新驱动,强化协同创新能力,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完善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保障效能,这是《湖北农业科学》服务区域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探索实践。 2.1 深入一线,挖掘创新潜质素材 科技期刊作为创新知识的载体,主要工作职责就是传播创新成果,传递创新信息,反映学科创新动态,促进知识生产传播,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科技人员通过期刊能了解科技前沿最新进展,而期刊及时报道阶段性研究结果,又可使科技人员与相关同行有效交流互动,并吸引科技人员将后期研究报告持续投稿给期刊,这可以启迪创新思维、深化研究层次,减少重复研究,从而促进学科理论不断完善充实、向前发展;通过成果报道及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湖北农业科学》为地域性农业科技期刊,从2004年起,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湖北省大宗粮食作物水稻研究项目报道上,挖掘创新潜质素材,紧跟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动向,加大编辑投入,激励编辑深入水稻课题组实地组稿,及时掌握研究动态,充分利用期刊的学术影响与相关的科研群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诚信服务和人格魅力来获得高质量投稿。同时,每期拿出占比较大的篇幅,并常常连续数期报道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文章,已经公开发表两系杂交水稻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学术论文有近百篇,为两系杂交水稻技术体系的的建立、成熟、完善提供了及时发布平台,促进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创新驱动中国粮食产业的发展,为湖北省乃至国家的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贡献了科技期刊的力量,该项报道涉及的项目获得了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对于《湖北农业科学》提高学术地位、扩大在业界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个事例体现出了科技期刊为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进步服务的宗旨,也是《湖北农业科学》助力农业科技创新的典型事例。 2.2 跟踪热点,及时报道重大事件 科技期刊在日常运行中,要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关注国计民生,注意社会环境的热点,不要把期刊禁锢在研究院所封闭的环境里为特定群体服务;而应该面向社会办刊,学习新闻媒体的快速反应,在更大的范围里去捕捉热点,依据这些热点做专题策划,进而专题跟踪报道,往往社会上出现的突发事件将考验期刊的应变能力,而在处置这样的紧迫问题时,期刊的创新能力得到迸发与升华。在2005年秋出现的禽流感大规模大范围暴发的背景下,《湖北农业科学》敏锐地察觉到这将是人类面对的重大疫病,政府、社会将全力以赴防治。而作为知识传播的先导,科技期刊具有义不容辞的及时报道禽流感在学科领域动态的社会责任。事不宜迟,期刊很快找到相关单位作者迅速约稿,特事特办,相继在 《湖北农业科学》2006年1期,2007年2、3、4、6期,2008年3、4期,2010年8期,连续出版了关于禽流感的技术研究报告;尤其是2006年1期发表的这篇文章,在国内属于在分子技术领域最先报道的禽流感防治新技术信息,并由此被许多文献引用,为禽流感的防治尽了期刊的绵薄之力。这些文章涉及的项目在2007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这次及时组织和出版重大突发事件的相关稿件,期刊利用自身在行业里的学术积累影响和凝聚力,为突发事件的解决进行了科学层面的努力,体现了《湖北农业科学》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反映了期刊及编辑的创新能力水平,也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是期刊助力农业科技创新的具体体现。 2.3 强化推广,引导科技服务基层 《湖北农业科学》作为区域性农业科技期刊,定位在科研与生产结合、学术与推广并进的层面,还担负着技术转化、成果推广、技术中介等多方面的使命,并且期刊的读者有相当数量是县以下推广技术人员,因此提供的农业技术对基层来说,更要具备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要与基层需求接地气,把有价值、操作简便的有效技术传递出去,因此《湖北农业科学》具有引导农业科技面向基层、贴近生产实际、促进技术熟化、走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社会责任。为此针对湖北省农业发展动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基层需求的实际,对栏目设置进行调整,并对各栏目的篇幅有所侧重,加大符合农业战略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具有突破性作用、并且推广起来容易见成效的关键技术、适用技术报道力度。如农药过量使用而产生的替代物寻找项目,组稿中发现科技人员在做植物源农药抗病能力自选项目比较试验,由于处在起始阶段,未来的结果研究人员自己也没有把握;但期刊打破常规,鼓励投稿,将这一开拓性的探索文章首发出来(2001年5期),并在随后持续刊发(2004年3期、2012年23期),该项目成功后受到了各方普遍赞誉,农民使用起来简单,田间杀灭效果明显,深受农技人员青睐。并且获得了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金奖。再如砂梨是湖北省及长江流域广为种植的梨种,面积大,产业规模仅次于柑橘,但由于品种退化、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在萎缩,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和当地的经济发展;针对基层反映的情况,深入梨树育种、栽培方面的科技人员中间,就这个反映强烈的一线热点广泛组稿,先后组织发表了10余篇砂梨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系列文章,产区农民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后砂梨产业起死回生,在产业化发展中又开拓了新品牌,壮大了村组经济,农民也得到了实惠,取得了多方共赢的佳绩,并且该研究获得了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栏目设置上,应对市场需求、产业要求、农民盼求,增设了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加工、中草药、农业经济等新栏目,并积极争取有关科技人员投稿,结果在不长的时间里,发表了不少高水平和影响力大的好文章,这些文章涉及的项目先后有4个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事例表明,《湖北农业科学》在服务基层一线推广方面,贴近“三农”勇于创新,引导科技服务基层,把期刊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注重适用技术编辑出版,为后续推广做好铺垫,以方便基层推广实施,使科学技术有效地转变为生产力,让出版工作促进成果转化,为农业科技创新落地生根、驱动经济发展产生实效助力,让创新与老百姓紧密相关,使国家推动创新的目的得以实现。除此之外,期刊还通过建立农事110专家库,为专家发放电话费,及时用电话为基层咨询解答技术问题;结合各级政府举办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宣传日、科技扶贫、小康工作队、抗震救灾、机关干部进村入户、科技县(市)长选派、专家大院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湖北省农业“三万”等活动,借助政府提供的服务,积极宣传农业科技新动向、新产品、新信息;编写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列教材,参与新农村建设专业人才和新型农民的培养与培训;通过这些推广活动,促使期刊在农业科技创新里大有作为。 3 结语 农业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符合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符合国家出版体制改革方向,体现了农业科技期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反映了期刊及编辑的创新能力水平,发挥了期刊的社会功能。《湖北农业科学》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积极探索,围绕农业科技创新转变期刊运营模式,以实现期刊的良性运营为服务创新的推动力,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出版保障;有效发挥了期刊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利用出版优势引导创新驱动,强化协同创新能力,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完善期刊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障效能,为农业科技期刊服务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但是农业科技期刊与期刊人在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还应发挥更大作用,继续积极、主动、有效地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服务是农业科技期刊及期刊编辑的历史使命。 农业科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从2004年起,党中央连续13年以“三农”为主题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并对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2015年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湖北农业科学》创刊于1955年,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主管、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地域性特色突出的农业科技期刊,在办刊历史上为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农业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农业科技期刊是中国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等国家战略层面上重要的知识组织平台。由于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携带方便、查阅便利等优势,现在仍然是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生产经营等方面从业者获取目标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1],也是在传播学上记载、报道、传播、积累农业科技创新知识的主要载体,更是出版行业里受众接受率较高的载体之一[2],农业科技期刊还是农业各学科科技信息的交换中心,是交流学术思想、示范创新方法的前沿阵地。农业科技期刊在促使知识扩散、转移和传播的同时,还起着指导实践、科技咨询、成果转让和技术中介的作用,它在启迪、支持和引导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已成为推动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3]。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更好地服务“三农”,《湖北农业科学》充分发挥期刊的品牌效应,积极传播现代农业科技知识,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为湖北省“三农”建设和助力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支撑。 1 围绕农业科技创新,转变期刊运营模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北农业科学》围绕主管单位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工作,转变思路、拓宽视野,充分发挥期刊的品牌效应,大刀阔斧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为服务农业科技创新苦练内功;以创新期刊运营模式为突破口,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破除制约服务创新的约束,破解困扰期刊提高办刊质量与提升经济效益难于同步的瓶颈,以实现期刊的良性运营为服务创新的推动力,从而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出版保障。 1.1 集群发展,整合资源开门办刊 由于农业生产在地域上的特异性,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办有后缀“农业科学”或“农业科技”的科技期刊,它们内容相近,同质化明显,各期刊之间争稿源、争广告、争作者、争读者的竞争异常激烈,互相牵制、互相影响的局面形成了出版界一大怪圈;而期刊走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绕开怪圈的有益尝试。已有实践证明,组建期刊出版集团(群),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施整合,集中人、财、物力量办刊,对编辑、出版、发行、广告各环节统一管理,实行规模经营,将有效增强期刊的综合实力,有利科技创新的实施[4]。因此,《湖北农业科学》结合自身实际,将 《湖北畜牧兽医》、《农家顾问》、《农业经济与科技》4家农业科技期刊集合在一起,组建了一个以《湖北农业科学》为龙头、具有区域性农业特色的农业科技期刊群,以集群的优势与实力去面向市场,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所以农业科技期刊更要依托各类相关的社会资源来保障运行,整合业内具有广泛号召力的社会力量,建立在行业内影响力强大的编辑委员会,将促使农业科技期刊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汇集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权威与年富力强的学术精英,组建了刊物的学术指导机构——编辑委员会。现在编辑委员会成员中有院士5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著名学者50余位,再加上知名农业企业家的参与,不仅为《湖北农业科学》构建大农业权威信息发布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大大提高了学术影响力;而且深度疏通了稿源渠道,迅速增加了办刊投入,广告和发行也随之显著改变,自身的经济效益上了一个台阶,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为期刊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期刊有效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打下了雄厚基础。《湖北农业科学》目前已有稳定的主(协)办单位40余家,并且有企业参与办刊,争取到的办刊经费逐年增加;还融进了管理、资金和先进的办刊理念,使期刊的运营搭上了创新的快车。同时,通过与多家科研院所、专业学会、农业企业等单位合作出版专(增)刊以及通过与广告公司合作开展广告代理、特约编委征集、诚信企业展示等活动增加创收渠道。现在《湖北农业科学》刊群的创收规模已经数倍于事业拨款,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1.2 创新思维,大力拓宽发行渠道 出版物只有扩大发行量才能提高刊物的社会影响力,而当前农业科技期刊由于受众为弱势群体,加上专业的局限,造成纸质本发行量普遍偏低,发行渠道主要依赖邮局系统,因此拓宽发行渠道是农业科技期刊长期以来所面对的难题。《湖北农业科学》在保持传统主渠道发行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大力开发辅助发行、自办发行等方式,做到多渠道发行,先后采用:①借力主办单位的影响,由主办单位牵头发行、编委宣传带动发行;②借助增刊发行,每辑增刊由委托单位在计划印数基础上适当增加30%~40%的印数,并交由委托单位发行;③结合主管单位在农村基层建设的27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工作,每期都向各专家大院交付一定数量期刊,供专家大院开展围绕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专题宣传活动、农事讲座等工作之需;④积极参与各级政府举办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宣传日、科技扶贫、小康工作队、抗震救灾、机关干部进村入户、科技县(市)长选派、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湖北省农业“三万”等活动,并在活动中扩大《湖北农业科学》的发行;⑤借力企业广告的刊登、企业新产品(种子、种苗、种畜、种禽)推广发布会或拍卖会等企业营销活动,由企业领衔推广宣传,与合作企业合作发行;⑥满足作者需求,为每一位作者提供文章单行本,既降低了成本,又扩大了发行。通过这些发行方式,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同时提高印刷质量和投递时效,加强配送服务实效,密切与作者、读者关系,使发行量逐步上升。 1.3 管理创新,注重新型人才培养 随着刊群的建立,催生了期刊管理变革的需求,原有的内部管理制度已不适应新业态的发展需要,所以管理创新便成为刊群寻求发展的中心任务。从2008年开始,《湖北农业科学》先后进行了变更刊期、改版扩版、改进装帧质量、调整编委会、制(修)订各项管理制度等多项变革,使得《湖北农业科学》的出版周期大为缩短,信息密度迅速提高,出版时滞有效降低,办刊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为了使内部改革具有制度保障,先后完善补充了多项管理制度,并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倡导按劳分配,加大内部分配的差距,打破“大锅饭”的旧习,做到奖勤罚懒、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员工通过诚实劳动,收入上能够超过社长、主编。通过这些改革,编辑的月收入达到了改革前的1~2倍,贡献大的编辑年终效益工资可达到一般编辑的1~2倍。同时,刊群以人为本,改变传统的经验型、计划型、单一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树立人才资源是创新基础的新理念,因为期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期刊的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复合性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夯实期刊工作助推科技创新的基础[5]。为此加强全体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鼓励编辑积极参加有关的学术会议,及时掌握业内趋势动向,综合提升编辑人员把握出版形势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创新谋划的能力、开展编辑学研究的能力、驾驭互联网技术的能力。从2004年开始,刊群先后引进了10位具有农业教育和出版专业学位背景的研究生充实到责任编辑队伍中来,并鼓励年轻编辑到有关高等院校出版专业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积极选拔懂经营、善管理的年轻编辑进入管理层。目前已组成相对合理的编辑团队梯队,共有博士2名、硕士9名,高级职称7名,学科方向基本涵盖了农业科学各个专业以及出版编辑领域,大多数责任编辑都具备出版职业资格。在管理上实行编辑岗位聘任制,建立起合理、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配套实施定岗定酬的岗位薪酬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岗位责任感;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及时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从而大大增强了编辑们的使命感和事业心,使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性思维得到了充分表达,为保持期刊的改革活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湖北农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更为期刊出版助力农业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发挥期刊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一种没有参照的全新探索,因此创新过程的不可预测和风险大小无法测度,为此就要获取及时、全面、准确的知识信息来启迪创新思维、引导创新方向,而科技期刊也就在此对科技创新产生保障知识信息需求、引领创新方向选择、支撑科学决策论证等基础性作用[5]。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利用出版优势更好地引导创新驱动,强化协同创新能力,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完善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保障效能,这是《湖北农业科学》服务区域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探索实践。 2.1 深入一线,挖掘创新潜质素材 科技期刊作为创新知识的载体,主要工作职责就是传播创新成果,传递创新信息,反映学科创新动态,促进知识生产传播,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科技人员通过期刊能了解科技前沿最新进展,而期刊及时报道阶段性研究结果,又可使科技人员与相关同行有效交流互动,并吸引科技人员将后期研究报告持续投稿给期刊,这可以启迪创新思维、深化研究层次,减少重复研究,从而促进学科理论不断完善充实、向前发展;通过成果报道及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湖北农业科学》为地域性农业科技期刊,从2004年起,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湖北省大宗粮食作物水稻研究项目报道上,挖掘创新潜质素材,紧跟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动向,加大编辑投入,激励编辑深入水稻课题组实地组稿,及时掌握研究动态,充分利用期刊的学术影响与相关的科研群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诚信服务和人格魅力来获得高质量投稿。同时,每期拿出占比较大的篇幅,并常常连续数期报道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文章,已经公开发表两系杂交水稻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学术论文有近百篇,为两系杂交水稻技术体系的的建立、成熟、完善提供了及时发布平台,促进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创新驱动中国粮食产业的发展,为湖北省乃至国家的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贡献了科技期刊的力量,该项报道涉及的项目获得了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对于《湖北农业科学》提高学术地位、扩大在业界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个事例体现出了科技期刊为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进步服务的宗旨,也是《湖北农业科学》助力农业科技创新的典型事例。 2.2 跟踪热点,及时报道重大事件 科技期刊在日常运行中,要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关注国计民生,注意社会环境的热点,不要把期刊禁锢在研究院所封闭的环境里为特定群体服务;而应该面向社会办刊,学习新闻媒体的快速反应,在更大的范围里去捕捉热点,依据这些热点做专题策划,进而专题跟踪报道,往往社会上出现的突发事件将考验期刊的应变能力,而在处置这样的紧迫问题时,期刊的创新能力得到迸发与升华。在2005年秋出现的禽流感大规模大范围暴发的背景下,《湖北农业科学》敏锐地察觉到这将是人类面对的重大疫病,政府、社会将全力以赴防治。而作为知识传播的先导,科技期刊具有义不容辞的及时报道禽流感在学科领域动态的社会责任。事不宜迟,期刊很快找到相关单位作者迅速约稿,特事特办,相继在 《湖北农业科学》2006年1期,2007年2、3、4、6期,2008年3、4期,2010年8期,连续出版了关于禽流感的技术研究报告;尤其是2006年1期发表的这篇文章,在国内属于在分子技术领域最先报道的禽流感防治新技术信息,并由此被许多文献引用,为禽流感的防治尽了期刊的绵薄之力。这些文章涉及的项目在2007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这次及时组织和出版重大突发事件的相关稿件,期刊利用自身在行业里的学术积累影响和凝聚力,为突发事件的解决进行了科学层面的努力,体现了《湖北农业科学》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反映了期刊及编辑的创新能力水平,也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是期刊助力农业科技创新的具体体现。 2.3 强化推广,引导科技服务基层 《湖北农业科学》作为区域性农业科技期刊,定位在科研与生产结合、学术与推广并进的层面,还担负着技术转化、成果推广、技术中介等多方面的使命,并且期刊的读者有相当数量是县以下推广技术人员,因此提供的农业技术对基层来说,更要具备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要与基层需求接地气,把有价值、操作简便的有效技术传递出去,因此《湖北农业科学》具有引导农业科技面向基层、贴近生产实际、促进技术熟化、走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社会责任。为此针对湖北省农业发展动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基层需求的实际,对栏目设置进行调整,并对各栏目的篇幅有所侧重,加大符合农业战略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具有突破性作用、并且推广起来容易见成效的关键技术、适用技术报道力度。如农药过量使用而产生的替代物寻找项目,组稿中发现科技人员在做植物源农药抗病能力自选项目比较试验,由于处在起始阶段,未来的结果研究人员自己也没有把握;但期刊打破常规,鼓励投稿,将这一开拓性的探索文章首发出来(2001年5期),并在随后持续刊发(2004年3期、2012年23期),该项目成功后受到了各方普遍赞誉,农民使用起来简单,田间杀灭效果明显,深受农技人员青睐。并且获得了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金奖。再如砂梨是湖北省及长江流域广为种植的梨种,面积大,产业规模仅次于柑橘,但由于品种退化、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在萎缩,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和当地的经济发展;针对基层反映的情况,深入梨树育种、栽培方面的科技人员中间,就这个反映强烈的一线热点广泛组稿,先后组织发表了10余篇砂梨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系列文章,产区农民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后砂梨产业起死回生,在产业化发展中又开拓了新品牌,壮大了村组经济,农民也得到了实惠,取得了多方共赢的佳绩,并且该研究获得了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栏目设置上,应对市场需求、产业要求、农民盼求,增设了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加工、中草药、农业经济等新栏目,并积极争取有关科技人员投稿,结果在不长的时间里,发表了不少高水平和影响力大的好文章,这些文章涉及的项目先后有4个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事例表明,《湖北农业科学》在服务基层一线推广方面,贴近“三农”勇于创新,引导科技服务基层,把期刊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注重适用技术编辑出版,为后续推广做好铺垫,以方便基层推广实施,使科学技术有效地转变为生产力,让出版工作促进成果转化,为农业科技创新落地生根、驱动经济发展产生实效助力,让创新与老百姓紧密相关,使国家推动创新的目的得以实现。除此之外,期刊还通过建立农事110专家库,为专家发放电话费,及时用电话为基层咨询解答技术问题;结合各级政府举办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宣传日、科技扶贫、小康工作队、抗震救灾、机关干部进村入户、科技县(市)长选派、专家大院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湖北省农业“三万”等活动,借助政府提供的服务,积极宣传农业科技新动向、新产品、新信息;编写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列教材,参与新农村建设专业人才和新型农民的培养与培训;通过这些推广活动,促使期刊在农业科技创新里大有作为。 3 结语 农业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符合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符合国家出版体制改革方向,体现了农业科技期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反映了期刊及编辑的创新能力水平,发挥了期刊的社会功能。《湖北农业科学》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积极探索,围绕农业科技创新转变期刊运营模式,以实现期刊的良性运营为服务创新的推动力,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出版保障;有效发挥了期刊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利用出版优势引导创新驱动,强化协同创新能力,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完善期刊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障效能,为农业科技期刊服务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但是农业科技期刊与期刊人在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还应发挥更大作用,继续积极、主动、有效地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服务是农业科技期刊及期刊编辑的历史使命。

文章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网址: http://hbnykx.400nongye.com/lunwen/itemid-55330.shtml


上一篇: 本刊已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
下一篇: 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论文_Wikipedia与WoS引用指标特征的比较研究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湖北农业科学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